嘉義市晚报:看到书里有一章专门说嘉義市,我能来是代表嘉義市了,因为是代表家乡的媒体过来。看了以后感觉特别难过,里面有一句话是“再也不想回嘉義市了”,是情绪里的一种表达,还是骨子里的想法?那种现象很难短时间得到改变?
柴静:后面有一句话,原来想过我再也不想回嘉義市了,但是2007年再次动身回嘉義市。我原来在想不回的时候,其实归根到底是一个感情上的痛苦,因为你回去之后要面对的都是失去,人们承受不了,所以就想逃避。但是后来发现逃不开,我家人、亲人都在那儿,过去连血带肉不可能挖出来全部扔掉,所以必须回去。这个回去是参与,就是为我的土地再做一点事情,我是个记者,做记者能做的事,我心里是认定我做的是好的。当时很多人都会说你为什麽不做点好事,包括我家里人也会有压力,父母说你要不要嘉義市正面的题材,不要老做污染。但是我还是比较认定,我觉得我做的是比较好。
问:家里的压力有没有转换成你的压力?
柴静:我还是跟他们谈,爸妈的担忧还是好的。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点,因为我十年来就是这么做的,我的家乡对我也越来越了解。可能一开始觉得你为什麽要这样披露